這是不少香港教會常叫年輕信徒背誦的經文。這經文同時揭示,香港不少教會牧養青少年人的方向:務求令他們成為純良的「小羊」——期望他們生生性性、規規矩矩,做個德行良好的基督徒。
或許,我們要先向後退一步,看看現在的青年人,在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長大——我們在星期六、日返團契和崇拜,但更多時間是與教會以外的世界接觸。如果忽略了一個青年人生活經驗的整全,說牧養青年人,恐怕會斷錯了症、牧錯方向。
理解信仰的權威在哪裏?
沒有人會否認,九十年代興起的互聯網,是我們這一代獨特的成長社會背景。跟很多落後,或資訊不算流通的地方如大陸相比,香港青年人幾乎是隨時隨地在互聯網接收消息的——我們可不是只浸淫在一個教會的「內聯網」,更多是在浩瀚的互聯網大海裏,接收各方資訊。
互聯網因此為我們這一代,提供了信仰上各式各樣的材料。它們當然不是全都有價值的,但互聯網擴闊了我們這一代對信仰的理解,不再囿限於小組查經或主日講道。它在我們的成長階段出現,甚至塑造了我們一種懷疑精神和習慣,時刻帶着審慎,檢視資料的可信性——為何他的講道,跟我在線上學堂看到的不同?為何他解釋聖經,跟我在網上聽到某神學院教授所說的有分別?
互聯網,成了一個龐大的信仰資源,令我們不易盲信單一的權威;讓我們這一代好好地檢視、察驗所信的是甚麼。
福音究竟是甚麼?
或許,我們這批被稱為「小羊」的,已不再乖乖地等待「餵養」,而是主動去尋找。其中一個我們最想澄清的根本問題是:「福音」究竟是甚麼?
一直以來,教會以「三福」、「四律」作為傳福音的工具。我們被教導,當下要拿到「個人得救的確據」、要「積財寶在天」、「在世只是在過帳棚的生活」等。如此「福音」,變成了滿足個人安全感、處理個人內心不確定或焦慮的藥方。
當我們帶着這「福音」的角度去面對世界,一種「屬世」和「屬靈」的劃分就自然會產生——新聞、社會時事都只是「屬世」的事,比不上「屬靈」的事如讀經、祈禱等「個人親近上主」的事情重要。
但,我們不滿足於此。
請留意, 我們成長在一個社會時事會自動地、從facebook、twitter 等四面八方轟進來的環境。上述對「福音」的理解,實在令很多個像我這樣的年輕信徒困惑。我們想知道,身為基督徒,應如何看人們日日夜夜談論的普選?我要如何以信仰的角度,回應社會上的貧窮問題?人們說資本主義是最大的惡魔,那麼我們的信仰,是在哪方面稱得上是讓人得釋放的「福音」?
信仰怎樣承載生命?
不要說這些屬於「社關」或「福音預工」的問題。這些本是福音要承載的內容。因為信仰生命,本是整全的生活經驗。楊牧谷牧師不是說過:「信仰不是用來解釋人生,信仰是要用來承載人生」嗎?
媒體的發展,擴闊了我們的視野,也催化我們對整全「承載」的渴求。我們只有兩個選擇:一是割裂地生活;不然,就得打通對信仰和生活的理解。我們希望,在教會裏有空間談論社會上種種事件與我們信仰的關係,也希望有實質的回應行動。
要把信仰持守下去,我們就得看見,福音的確有拯救世界的大能。
青年人總有一份不甘。當不甘於對信仰的單一解釋、時刻反思福音的內容,那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無法令人「小看你年輕」。
因為,這本來就是信徒的「榜樣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: 文武仔,廿幾歲仔,成長在一間超級保守的教會。他非常感謝上主給他這段經歷,並深信這是上主要他必走的路,因這條路刺激他認真及拚命地思考基督信仰的意義。
(原文摘自突破機構於二○一二年一月出版的《Breakazine!》第十七期「顛覆分子」 〔http://www.breakazine.com/〕專欄「信仰‧Liberator」。後轉載於時代論壇時代講場,2012.01.0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