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

當斌斌遇上賓賓......


為製作下一期Breakazine!專題,昨日去完菲律賓,再去印尼……不過,是搭電車。

哈哈!其實因下期專題是 “Colors in Hong Kong”,探討香港不同種族,於是,昨天先來個實地考察。朝早11時到達遮打花園,但我想各「姐姐」那時仍在搭車,趕往中環,只見寥寥數人在舖地預備,「小馬尼拉」仍在醖釀中……

於是,我走去環球大廈看看。在天橋上遠望,嘩!人頭湧湧!再行近點,發現橋下很多「姐姐」把一件二件東西塞入紙箱內。我好奇上前問——原來,她們趕着在新年前把玩具呀、衣服呀、手信呀寄回老家給孩子丈夫。進到環球大廈,竟見專提供紙皮箱兼牛皮膠紙的地方。我又見銀行大排長龍,個個菲傭等着匯錢回家……人在異鄉,每逢佳節,思鄉念家之情,真的表露無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離開環球大廈,我往橋另一邊走,終於見到傳說中的「姐姐紙皮屋」!!頭一、兩「間」還見到人頭(當她們坐下時),之後那幾間,牆已高得看不見她們在裏面搞什麼……我就想起自己在中學時,同學也愛在節日或放榜前,到公園裏圍坐在一起,談天說地。那些時刻,總有種安全、温暖的感覺。紙皮屋,大概是把這份感覺凝聚得更集中吧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點幾鐘再回遮打花園,很多姐姐都在吃飯。除了見識到她們幾味菲律賓家鄉菜外(多數是多肉少菜!),也看到她們最常玩的啤牌(不知是什麼玩法,但應該跟我們香港人熟悉的那幾種不同)以及Bingo遊戲(她們都圍着玩,我不好意思拍照,所以無相添……)我也見很多「姐姐」跟朋友修甲、梳髮;不少「姐姐」已拿着laptop,幾年前,想也沒這種情況吧......我見差不多,心想還有一處一定要去的——維園是也。


於是,我搭「叮叮」到百德新街,吃個飯,買了件魔術道具,就去維園。碰巧是工展會,真係多人得恐怖!不理了,一枝箭走去球場旁的大草地。沿途見姐姐們都裹着頭巾,我就知,維園是印傭的大本營了。到達草地,嘩!簡直蔚為壯觀!(恕我大鄉厘)那裏有上千印傭聚集!!我在她們的地席間竄進去,她們大多數都在吃東西、傾偈、唱歌……遠處見有一班拿着道具跳舞,我好奇,於是走近去……

她們兩腳間吊着一個白馬頭紙板(用繩吊在腰帶),配合起音樂時,又齊又啱beat!我駐足欣賞她們整套舞蹈,心想,舞步變化不少,她們怎樣一一記下呢?細問下,原來她們已連續練習了多個星期。練習?對,原來她們將要表演!她們還給了我日期、時間和地點,叫我有空可去看呢!說回那個紙板白馬頭,原來舞蹈在說一個印尼民間故事——一個王子騎上白馬,跟一隻獅子搏鬥,誓要奪回他的心上人……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心裏總覺得菲傭會是有點搞作的,於是4點幾鐘「打叮」返回遮打花園。那時人多了,見到多了人跳舞,有班菲傭更大演「拗腰」!立法會正門竟已有菲律賓樂隊演唱聖誕歌!聽到我心癢癢,差點就想像身邊的姐姐一樣,舞動身來。可惜走了整日,腳都軟了……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無論菲傭印傭,她們的生活文化,跟我們香港人真的很不同。這期「突襲‧行動」,應該會幾好玩了……嘻嘻。

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「劈炮唔撈」,要有價值

「五區總辭」,近日談得激烈。但這「怪招」有三點,令我摸不着頭腦。

1. 「五區總辭」就是變相公投?我會問,公投的對象是誰?投什麼?我的票是放在哪處的?公投的機制又是什麼?

2. 有人說這是一種姿態的展現,也就是對普選的訴求,這也許就是票所放之處。但我會問,香港人對普選的訴求,其實已經非常明顯,以「五區總辭」去表達,原因在哪裏?玉石俱焚,除達到激烈的效果,還要付上什麼代價?

3. 重選後的勝算,根本不能跟民意(普選的訴求)掛鈎。選舉中實在有太多不確定因素,例如有人真的無時間投票(如出外旅行、加班……),又或者忘記了。這些人其實非常渴求普選,但礙於種種不能控制的因素而錯過了。那麼,一、兩年前辛苦爭來的議席,豈不是浪費了?況且,那時選民投票的焦點,不單止放在政制發展上,現在基於政制發展上的分歧而重選,有把握再勝一仗嗎?

「劈炮唔撈」,當然轟烈。但犧牲都要有價值。面對政治團隊的不斷游說,「留低,需要勇氣」——昔日董伯伯不得民心,但今日若掌握民意,這句話呈現的,就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,而是聆聽大眾、願意委身的犧牲精神。

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魯益師一嘢篤爆你,哈!


C.S.Lewis的 “The problem of pain” (中譯:痛苦的奧秘),解答了很多人類自由意志Vs上帝全能等神學問題。看來我要推薦這書給查經組組員——幾乎每次查經,都有人或多或少碰上這問題,然後,成組就get stuck!

看完整本書,我印象最深的還是C.S.Lewis深邃獨到的眼光。有說他之後喪妻,對痛苦已有另一番見解 (所以作了另一本書 “ A Grief Observed“)。但他在本書的思考方法以及對人性的洞悉,確實非常透徹。跟我在看 “The Four Loves”的感覺一樣——當人像氣球一樣,不斷自我膨脹時,他就如一枝利針,輕輕一碰,立即叫你爆破!

沒機會見C.S.Lewis真人。但每次看他的書,總想到吳培炳傳道。每次聽吳傳道在教會講道,務必專心致志。希伯來書說,上帝的道如兩面利刃,我想吳傳道也可真是次次出鞘!哈哈!

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

無奈......無奈!

許文彪的對白,網友頻呼過癮,因它道出了不少想買樓/供樓人的心聲——十年前跟十年後一樣,這也是他們深覺可悲的地方。

我未打算(亦無能力!)置業,但深明對白「熱爆」,背後隱藏着一大原則—— “click”中現在香港人在社會種種事情上的無奈感受。於是早幾天提議「食住個勢」,要表達出很多香港人的心聲。花了一個午飯時間,跟同事齊齊度橋,再用了約半小時拍片,放工前完成後期製作。第一輯「我唔係無事過」就此誕生。

早陣子看了何喜華的訪問。這陣子在搜集香港「可持續發展」的資料,看過深水埗老舖被重建計畫所影響,我愈來愈感受到,今日的香港人,處處充滿無奈的感受——「我唔係無事過」,其實有很多板本。他們不是「賴皮」,他們「試過,但出邊班人……」憤怒多次後,就變心酸。

無奈的無奈,無奈的無奈,一切都是無奈。但,我絕不做犬儒!有什麼不對,要繼續「媽叉」!無他,「為這一切事(包括應做沒做),神必審問你!」

「媽叉」的形式有多種。唔講咁多,去片!(另兩個版本創意無限!一定要睇!)

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在媒體裏工作,把緊時代脈搏

每次看先知書,我都佩服一眾先知跟上主間那種親密的關係。這關係,叫他們在當時的處境中擁有獨特的洞見,並傳遞出畫時代的信息。這陣子在看耶利米書,心靈再次被耶利米的一生所震撼。

處身在一個國破家亡的年代,人們需要的,是盼望。不少領袖於是製造一個又一個「夢幻泡泡」。那個走出來把它們逐一刺破,那個就要承受別人蔑視的眼光及「搞屎棍」的惡名。但,某些人就是有深邃的睿智,抓得緊上主對他的感動。他的內心,其實充滿了無盡的不忍、無限的掙扎、難言的傷痛,但他知道,他不得不擔起這個無人願意擔當的角色。因為,他明白自己比其他人看得更深入徹底。只有直翻出當時的陰暗面,甚至連根拔起,真正的盼望才會出現。耶利米不單止看得清上主對他的意願,更把得緊上主叫他所身處時代的脈搏。

曾問自己,為什麼願意走上媒體工作這條路。畢竟在香港,這是相當吃力,卻只僅能糊口的工作。同學在計畫買樓,我連首期也不知儲多少年;朋友在玩,我就通宵趕入稿……

早陣子,一位大學同學寫到,她看到社會上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,懷着一股動力,她說:「來!讓我們做些什麼!」我跟她一樣,不忍見到我們的城市外表風光明媚,內裏卻是滿目瘡痍,遍地脆弱心靈。我在媒體工作了4、5年,我發現,我愈在媒體工作環境中浸淫,我的心,愈被它映照出來、那同學所說的時代面貌所緊扣。我多少有點昔日先知的感動。我明白,要為這個城市做點什麼,就得把緊這時代的脈搏——我們的城市,現在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人們最根本的需要是什麼?真正的「福音」,究竟在說什麼?在媒體裏工作,為我提供了「做些什麼」的方向。我亦明白,在媒體裏工作,就可發揮媒體對社會的功效。這刻的我,選擇以文字作為我回應時代的最佳武器。

或許,跟耶利米一樣,現在的我不是不想離開媒體工作,實在是不忍離開。

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久違了的熱情爆發出來

昨晚在大球場看南華比賽,認真過癮。

過癮之處,一是見到近4萬人入場、當中九成九人為南華打氣的壯觀場面。二是球迷在整場賽事的全情投入,令我驚覺原來香港球迷仍可如此激動:

科威特球員每次觸球,必有噓聲;南華球員即使是幾腳「街場波」,卻必有掌聲;

我很少見過幾萬人在同一時間一齊說:「X!」這個粗口字——且不止是一次;

身邊球迷不斷痛罵身為中東人的球員與球證:「石油佬識乜X踢波!」、「罷踢!罷踢!正一黑哨!」(當時是開場後第一個犯規吹罰)、「今晚返去玩winning蹂躪科威特!!」

有些說話,甚至更熱情亢奮得不堪入耳。但我聽着聽着,卻有種暢快的感覺。畢竟,很久未見過香港球迷這樣熱情,也明白他們其實可以這樣熱情。

久違了的興奮,總叫人回味,亦叫人不想它快快平息。希望,這只是個開始。

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童年的消逝

剛看完Neil Postman的 "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"(中譯:童年的消逝)。Neil Postman當時的處境,可說是媒體革命的第二浪,亦即電子科技普及的年代。他基本的論點是說,由於圖像無須如識字般,用長時間去學習並用抽象思考去理解,當圖像被大量電子媒體(如電視)作為傳播工具,就會令成人的「袐密」(原預計待小童長大成人後才能了解的東西,如深奧的知識理論、涉及性、暴力的事情)「滲透」至兒童階層。用我們現代的術語,就是「早熟」。童年與成人的界線逐漸模糊,「童年」這概念也就慢慢消失。

文化研究這東西,正如馬傑偉所抱持的信念指出,還是身處的情景最為重要。於是我想,到今天互聯網發達、人們所說媒體革命第三浪的年代,Neil Postman的分析,是否仍然適用?

無論Neil Postman的分析是否正確,有一點可以肯定的,就是圖像的運用在互聯網的年代,比他身處的時代更盛行。但我想,若互聯網真令「童年」這概念消逝,極可能因它為我們製造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。

身邊的同事、親戚,都因子女在學校的學習而叫苦連天——網上學習、「每日一篇」、每天十幾份功課。新高中的通識科,就是回應世界的大趨勢,建立一個全人教育(香港教育局語),令香港成為一個以知識型經濟為基礎的社會(曾蔭權語)。用一個比喻說,就是我們要於最短時間內,在一張白紙上寫滿一大堆高深的學問和公式。

結果?同事的小孩晚上11、12時才睡;親戚的子女周一至周日都要學這學哪,什麼公文數、奧數、英文班;最慘是父母有時見孩子太過辛苦,要「代子從軍」網上做功課。整家弄得喘不過氣、疲累不堪、極度唔開心……(唔開心事小了,很多家庭衝突由此產生)

童年,不該是開開心心的嗎?

坦白說,我很慶幸自己比現在的兒童早出世十幾年。那時一班同學仔放學後中意踢波,就去踢波;中意放學後跟朋友傾偈,就去傾偈。讀書的壓力是有的,但沒人會「監」得你像現在般厲害;除了課程裏的東西,沒什麼「不學是會死」的。我的童年充滿自由亦不乏樂趣。這,是我要感恩的。

但我仍為今天的孩子憂心:他們長大後,可曾想到自己有過童年?除了身理上,成長,對他們來說,究竟是什麼意義?

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只求生命之道,不理人間是非

最近,跟同事在讀一個有關耶穌的聖經課程,當中的導師,被一位頗具名氣的香港牧師,在講壇上點名批評。同事上網聽回那牧師講道後深感傷心——為什麼要攻擊同為一位上主服侍的弟兄呢?

我明白他的感受。基督教圈子的是是非非、人身攻擊,我聽過看過不少。聽到他的感受,我想起温偉耀說過的一句話——基督信仰給我們很大自由,給我們夢想,而很多信徒也希望為主作工。在「一人有一個夢想」的情況下,若稍稍欠缺一點包容之心,攻擊,就在所難免。

人身攻擊,或許已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。故意或暗地裏把別人排擠在自己的圈子外,才是我們經常親身體驗到的境況——「你哋教會好xx喎」、「哦……你是在yy教會聚會的,唔怪之得你咁xx……」(你可以聽得出,xx在說者心中,不是什麼好的形容詞)。這些境況,對聽者來說,其實一點也不好受——為什麼我返什麼教會,我(包括我的性格、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等)就要被你這樣圈出來,甚或排擠在你自認的圈子外?這是很實在亦很難堪的感受。有些人,認識基督教愈深就愈感灰心——為何一個自稱充滿愛的群體,可以分化至此?最後,有些就索性放低信仰。

說到底,在信仰的體驗上,我們很容易就被「人」的因素影響。魔術界的一位前輩曾對我說:「每個圈子也有很多是是非非,你只要開開心心玩你喜歡的魔術就好了。」

上帝的說話,當然能透過人去傳遞。但如果焦點放了在軟弱的人類上,套用屬靈的話,我們就很易被「絆跌」。若有一夥清澈澄明的心,那些是真正充滿生命力的道,那些是不求深度,但求敷衍交差了事甚或沽名釣譽的,還是能分辨和抓緊的。但求上主賜我們一夥清心和包容之心,哪管他或她是什麼派什麼人,只去開開心心尋求我們渴求的真理就好了。

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

國慶

這兩天不斷聽到我們的祖國如何輝煌強大。晚飯時,電視播着「我愛我中國,我愛我中國……」的歌曲。聽膩了,我「雞皮」豎起,差點反胃。

我想,我們是怎樣慶祝一個人生日的?

簡單送上一句「生日快樂」,可以是無限祝福;交情深的,可送上禮物。但我們可會羅列「壽星公」如何威武「架勢」?這不僅奇怪,且給人阿諛奉承的反感。

「壽星公」也不會拿刀拿槍耍功夫,告訴別人非「病貓」之類。(如飲者說,除了黑社會大佬)

我反而聽過一種說法:請記念阿媽當日如何辛苦地生你——我們的生日,其實是阿媽的受難日。

走到60年後的今天,是由無數苦難所舖設的: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」,犧牲了無數貧困民工子弟;「豆腐渣」工程的教訓,犧牲了無數冤魂;中國的任何民主發展,犧牲了一班被國家驅逐的熱血學生……

真正的數典忘祖,是在該數算恩惠之時,抹煞別人對自己含辛茹苦的孕育。

在國慶日,我選擇默默地記念人民的苦難悲哀,不願多提國家的富裕榮華。

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

我對「充滿生命力的講道」的愚見

早陣子在facebook留過這樣一句話:「沒生命力的講道,總叫人打瞌睡」。之後引來幾位弟兄姊妹關心問侯,有憂慮我的「靈命」,有憂慮我未夠「謙卑」。但我想說,這樣一寫,更令我反思什麼是講道、什麼是福音。套用教會長輩的話:「我的屬靈生命成長咗好多,同神關係密切咗!」早陣子忙着入稿,沒空詳談感受,趁這幾天假期,說說我對「充滿生命力的講道」的愚見。還望拋磚引玉,引起討論。

若再選一次,我也會這樣說:「沒生命力的講道,總叫人打瞌睡」。我還要加一句:「我聽的許多講道,常常如是」

這是我實實在在的經歷。或許說「沒生命力」,先要說什麼叫有生命力(非下定義,只述己見)最基本的,是由講者的態度說起。有些講者經常拋一些學術性詞語,什麼「後現代」、「Y世代」……台下很多信徒,根本不知所云。其實,他們也不知自己說什麼,而是講道前找幾本釋經書、導論之類看看,然後就怱怱於講壇上說出來。這是你看得出的——從平日跟他們相處以及他們說來是否對整篇講章有幫助可以看到。我想,非是不說,但除非你對那些詞語有相當程度的認識,而台下聽眾又能明白,否則,只給人一種「亂拋書包」、「扮高深」來嚇唬人的反感。(其實有些詞語,籠統又不合處境。飲者是說得不錯的)簡簡單單,用平平白白的言語表達不是好多嗎?

第二,也是最重要以及最令我「打瞌睡」的原因——很多講者只會「照經讀經」,左穿右插帶你綜覽整卷書要旨說什麼,再引你去宏觀整個基督教教義。這些或許有必要宣講,但整堂講道也說這些,尤其是在每星期的主日講道(不是什麼專題式講道),問題就很大!我們只見到一個讀經或釋經機器在台上發聲!既然基督那麼偉大,祂如何改變你的生命?你平日如何見到上主的奇妙?你身邊的人又有什麼奇妙的故事?我想說的是,「生命影響生命」是非常重要的。抽離、無血無肉、無共鳴的言詞,如何叫人見得到上主?

我想,生命的故事是一條線,連繫着講道者與聽眾。由此,慢慢把人引到上主面前。我不是自說自話,而是有聖經支持的。

使徒行傳在3章11至26節記載彼得在所羅門廊下面講道。一開始,他這樣說:「以色列人哪,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?為甚麼定睛看我們,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?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的神、就是我們列祖的 神、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……」(v.12-13)之後彼得提到摩西、撒母耳和亞伯拉罕(v.22-26)。這些是什麼?就是當時猶太人歷世歷代、共同擁抱的生命故事。彼得更單刀直入,直搗他們生命經歷過的事情:「你們卻把他交付彼拉多,彼拉多定意要釋放他,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……」(v.13)你想聽眾的反應怎樣?有的可能自慚形穢;有的可能慶幸自己沒參與把耶穌交付彼拉多;有的可能認為彼得發癲。無論如何,那是能掀動人心、叫人震撼的信息,總叫人豎起雙耳,專心致志地聽彼得說下去!

看到嗎?這就是充滿生命力的講道!

看到這裏,你或許覺得我太自大了。但我想說,那不是什麼「看自己過於所當看」的問題,也不是人們說、什麼「消費主義」式崇拜,而是我有血有肉又真實的感受。而我敢說,那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感受!

請不要對號入座或速速為別人解脫,我非要針對人。寫這篇文章,因我希望重整自己對信仰、對生命、對福音的看法;讓大家看到我所思所想,是我知這也是個生命的故事,或許有人心生共鳴,對信仰有所反思,正如昔日我看見別人生命的故事一樣。(當然,我有時會於講道後直接向講者表達自己的感受)

打瞌睡,或許是胡胡胡混混過了去就算。但一個對信仰認真的人,怎樣睡,也得不斷反思自己的信仰。既然我們沒一人是完全的,何不聽聽別人不同的聲音?我想,剛完成一期的Breakazine!,內裏同事寫的一段文字,最能表達我這陣子的感受:

怎麼我們不可以面對現實?有矛盾、有不同,其實好正常,左眼看到的角度跟右眼不同,合起來看才會立體。隻眼開隻眼閉,一面倒歌功頌德,不單止好嘔,而且好平面。

矛盾並用,不是更好嗎?

或許,這樣我們更能見到上主,信仰更加立體!

(P.S. 對「充滿生命力的講道」尚有太多感受,未能一一寫下。但寫着寫着,發覺「生命力」一詞已觸發我對信仰產生更多聯想及反省,包括對福音內容的反省。這方面,想要容後再談)

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

少女援交,勿諉過於人

之前寫過一篇「心靈空虛處」,文中提過援交少女問題。剛看了同事轉貼的「為甚麼要援交」,心想,我們社會也實在有太多諉過於人的想法。

好了,既然這麼關心青少年,那麼看看少女為什麼援交吧。在援交網站上,十之八九都說自己要錢急用,部分因為買名牌。「啊!原來如此,都是你班援交妹貪慕虛榮 吧!抵死呀,被人殘殺都唔抵可憐!」且慢,現在放暑假,不如看看青少年怎樣過他們渴望已久的假期,好悶,出去走走,落樓下公園啦。公園?得幾張凳又叫公園 呀?去球場打波啦。日正中天,會中暑的。而且香港近幾年的夏天特別熱,空氣好像不曉動似的,打波有損健康。那麼,去泳池,涼浸浸呀!咦,不好,這幾天都去 了游水,每次花九元,這星期的零用都快沒了。海灘囉!咪搞,那些還是海水嗎?怎麼辦?不如搭幾個站去APM或者又一城行街街。好呀!行商場又不用錢,又有 冷氣歎。嘩!不得了,Comme des Garcons、Juicy Couture、Mercibeaucoup、Hysteric Glamour都有新貨返,不過無錢買喎!未夠十五歲,搵part-time都唔得。不怕,聽人講呢,上網就可以……

大人們,請看看,你為青少年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香港?

電影《頭文字D》結局是這樣的,拓海(周杰倫飾)前往女友夏樹(鈴木杏飾)的家,剛巧撞正一名中年男人開靚車送她回家,這才發現女友在做援交(但他不知道夏 樹是為了養家才這麼做)。拓海轉身就走,留下夏樹在痛哭,承受所有的磨難。將所有不名譽都壓在少女身上,這一幕大概也是刻下香港最好比喻了。~甄拔濤


落樓下公園走走,得幾張凳叫公園嗎?但沒凳就不是公園嗎?那怕是一大片空地,一班朋友也可玩捉迷藏四處跑;日正中天,會中暑?那就揀個晚上,book個球場,一班朋友打波打個飽,反正康文署轄下很多球場是免費的;怕打波有損健康?那就每人夾幾毫子租隻VCD(無錯,係幾毫子。而家租碟6蚊已有交易,若幾毫子都嫌貴,那就在網絡世界各施各法吧),到某個朋友家中慢慢品嚐,咁又消磨兩小時……

以上活動,根本可不費一毫。

我不想話當年,只想說玩其實有很多方法,而且是非常便宜甚至免費。中學時,二三十元租一部單車,跟同學由大圍踏至沙頭角,一來一回,喪玩了一天;一班人到某同學家玩啤牌(當然不賭錢——沒錢可賭)玩大富翁、玩酒店大亨、玩UNO、玩Killer、玩「七級豬」、打Winning……我們還嫌時間不夠;我自己會拿一幅啤牌,上網看看別人的魔術表演、trick如何變法,咁就隨時花了一日……

花錢?何不先動動腦筋?

我也不想扮衞道之士,站在道德高地上批評別人。我對香港社會,尤其是香港政府也有緒多不滿。自我反省,絕對需要。我也承認大人們在很多事情上遺患無窮。但,請不要把錯脈。我們每個人都應有底線的。身體,就是要愛惜;虛榮,就是「虛」,是最基本以外加上去的東西。但任憑外在環境如何一團糟,我們仍是人,仍有意志,仍需有堅持的地方。正如我的朋友勇先所說,若我們事事擺出一種姿態,「老是認為社必須要盡善盡美我們才能好好做人,也只是推廣一種動輒諉過於人的『無腦文化』」。

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
書展為Breakazine!打氣!!

連續兩天去了書展,主要都是為Breakazine!宣傳。同事笑稱我身材高兼著白色長褲,所以一落場就找了兩三個人訂閱。我想,宣傳一件產品多少要講技巧,但這不是「生得高、著得靚」就行的。技巧卻是來自推銷者的細心考慮,他們的舉動、說法,甚至心態都是銷情的關鍵(o靚模除外,尤其當產品是正正規規的一本書或雜誌),而這些,我多少是由從前當道具示範員的經驗中學到的。

我們做了一塊Breakazine!第二期封面的大紙板,電視機又播放宣傳短片。這兩樣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宣傳品。我大學畢業,立即就在玩具反斗城為美國魔術玩具公司Fantasma Magic售賣道具。當時的訓練員已告訴我們要“make a crowd”,但如何匯聚一班群眾?他教我們先不要大喊大叫大平賣,就用道具做一些魔術效果!表演四連環(linking rings)絕對是個不錯選擇,因為它有視覺效果,金屬撞擊聲又吸引到別人注意。的而且確,我的經驗顯示,大部分人會站定注目你表演(那管他或她是想「拆穿」,吸引到他們注意就是了)。而當有一兩個人佇足觀賞,連鎖反應就會產生——這其實是外國街頭表演者慣常匯聚群眾的做法。

其次是說得出產品的獨特性(uniqueness)。Fantasma Magic就叫我們不斷強調他們的賣點——道具雖是玩具,但不少會鍍上一層銀色油,以給人專業的感覺,而這亦是其他魔術玩具所沒有的。包裝印有玩家適齡顯示,避免年紀太小的兒童掌握不到技巧,也是他們細心而獨特的地方。

所以我宣傳Breakazine!時,一定說些「人無我有」的地方。最明顯的,莫過於每期訪問100位青年人的行動。我們需要聽青年人的聲音,由他們出發建構每期的專題。

第二是趣味性。我們不喜歡(對我來說甚至是討厭)透過硬知識,例如大量學術名詞、「水蛇春」文章和時事新聞等去理解通識。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,要找這些東西,不難。但如何引發青少年人的動機呢?無得傾,惟有當他們感到得意好玩和有趣。

第三是我們對影象的重視。若有強烈效果,我們絕不介意「嘥紙」(可參考創刊號專題兩版空白例子)。我們相信影象不淹沒文字,他們乃是相輔相成。

如此類近的本地刊物,你能找到一本嗎?我們這般絞盡腦汁,也是希望跟香港青年人同行,在緒般變化改革中殺出一條血路來!支持一下我們吧!

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

心靈空處

近日香港新聞報道中的青少年人,總是社會的問題。由吸毒到援交,看着看着,我不感到麻木,反越覺得難過——好端端的青春黃金歲月,何必被空虛與慾望耗盡?心酸,是兩個最能形容我心情的字眼。

在青少人機構工作,明白要肯定青少年人。但看着這些報道,我只感到他們「不抵爭」。不想說到自己像個老人家,但在我讀中學的年代,經常聽聞其他學校學生吸大麻、食白粉。攜帶方便、隨時索到的K仔根本並不流行;同樣,我知道什麼叫「性工作者」,卻從未聽聞援交少女。

我們的世界實在變得太快。但有些東西,變來變去,也只是名稱包裝改了,實質並沒轉變——都是吸毒;都是賣淫;都是一樣的心靈匱乏;都是心裏缺少了什麼。

上帝創造人時,在人心中預留一個空處;那空處,只有祂自己能夠填補滿足 ~奧古斯丁

不是攤出「上帝」兩個字就能改變事情。不是一下子塞一些東西就能填補那空位。那是個過程,是個循序漸進的步驟,甚至是個心意不斷更新變化的階段。無論如何,起先卻是有意義的東西。對我來說,那是興趣,一種對生命的熱情。

讀書時什麼也愛玩,什麼也愛試,但我知當我回頭再看走過生命的路,我不能後悔。我愛踢波,我愛彈結他,我去閱讀,我發展表演魔術的興趣,我就是覺得這些很有趣很得意很好玩,而透過這些,我更看得見上帝是個怎樣的生命之主。群體合作讓我更理解什麼叫教會;音樂叫我更接近上主;閱讀,為我打開一扇門,叫我看得更多;魔術,讓我明白信仰並不死板。

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,不是惡這個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,輕那個。你們不能事奉主,又事奉瑪門。(太6:24)

(污鬼)要回到我所出來的屋裡去.到了、就看見裡面空閒、打掃乾淨、修飾好了,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、都進去住在那裡.那人末後的景況、比先前更不好了。(太12:44-45)

心裏其實不會有空位。這不去填補,那就去佔據。我們不去吸毒,也不去援交,但我們會日夜打機、沉迷上網。人總有軟弱。多少時候,家裏電視釋放射線,刺激眼目,然後我就想入非非。我立刻做其他事情,或是學一兩個魔術,或是看看書。我知道,當生命的一些空位有更豐富的東西去填補,其他的,就自自然然退走。

沒錯,那是一場掙扎,更可說是一場戰役。在這瞬息萬變的年代,更可能是一場接一場,身心俱疲。但幾多場也好,要戰勝,也只是同一策略。問題的實質並沒轉變——都是一樣的心靈匱乏;都是心裏缺少了什麼。那麼,解決的實質也不會轉變。

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
各位,新一期Breakazine!來也



對不少青少年人來說,暑假來,「出血」多,消費這題目真係唔「呵哥」。

突破書廊及OK便利店有售!支持下啦~

兩台報道七‧一

工作忙碌,平時已很少看電視新聞。趁今天假期,一連看了兩台的晚間新聞報道。

「二奶台」在六點鐘新聞頭條,報道於大球場舉行的回歸慶祝活動,輯錄了鄭耀棠部分開幕辭;大遊行則放在二條,純粹報道事件經過,沒找政界人士訪問;而令我感到有趣的是,他們在報道食肆及娛樂場所全面禁煙時,找來三個人做訪問,頭兩位人兄,竟是說普通話的內地遊客。

「大婆台」的六點半新聞則以大遊行為頭條,一連兩、三段報道都圍繞着大遊行——有雷曼苦主衝擊中銀、找了陳方安生訪問,輯錄了部分內容。而有趣的是,他們以大球場像蒸籠、慶回歸市民感到不舒服,有些甚至作嘔(他們真的播出一位青少年人嘔吐的情況!)作為過渡,轉而報道慶回歸、早上金紫荊廣場升旗、特首發回歸賀辭等。至於食肆及娛樂場所全面禁煙一事,在我印象中,他們於那節新聞時段並沒有提及。

很明顯,三色台經歷了「事事旦旦」事件、志雲哥又被議員罵得狗血淋頭後,立即「醒目」起來。

很多人其實已對「二奶台」心死,「大婆台」肩負着眾望所歸的擔子,日後與我們現在很流行說的「第五權」的關係,或許將會更耐人尋味。

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

Breakazaine! 現身U Magazine



「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;我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着標竿直跑,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。」(腓3:13-14)

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

細味恩典日

趁有幾天假期,昨日我獨自返回科大,安靜自己。

對上一次在科大安靜,是外婆離世後的一個星期。每次返回母校,我都是赤裸裸地面對上帝,今次也不例外。

在LG7吃過早餐,再到「拉把」看書,然後去Media Room聽温偉耀有關〈瑪拉基書〉的講道錄音。

「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?我卻愛雅各,惡以掃……」(瑪1:2-3)

温偉耀的講道,對我的屬靈生命有很大幫助。只聽了第一講,但他對這節經文的詮釋,已帶給我心靈上很大的震撼——

若我們從以掃的角度出發,一定會問公平與否的問題——雅各也不是「好仔」,古古惑惑,欺騙長子名份,再呃老竇,為何上帝仍要祝福他?但,換轉另一個角度,上帝正正是要藉這不公平的對待,顯示祂對以色列無條件的愛——以色列就是配不上上帝的愛,頑梗、叛逆、硬心……這些都是聖經經常描述以色列人的形容詞——上帝根本無理由要愛他們,正如我們覺得無理由要祝福雅各一樣。但上帝就去愛以色列人。

這,就叫恩典。

聽完第一講後,我再行「拉把」一趟,舊日大學生活的片段,再次呈現眼前——跟同學一起趕功課、温書、討論問題。我再到LG7,回憶昔日跟同學在那裏談心、受苦節跟團契唱詩、與團友談人生談未來;我在碼頭旁踱步,想起從前與同學一起燒烤、和他們在球場上馳騁、在宿舍自由自在的生活……這一切一切,都是美好快樂的回憶。

緬懷過去,有什麼意義呢?當我靠近岸邊,望着太陽徐徐消逝,難道只有「只是近黃昏」的嗟嘆?

我不想沉醉在昔日美好的時光,卻想藉這時間數算上主的恩典——這一切美好的回憶,我都是配不上的。

我AL的成績僅僅合資格上大學;我思考不敏銳;科大也不是我當初最想進的大學,但上帝給我的,超乎所想——給我三年甜蜜的大學生活、讓我結識到一班玩魔術的好友,一起在科大成立魔術學會、科大團契着重查經的傳統深深影響着今天的我、昔日的團友,是我今天要好的同行者……

三位一體、造化之奇妙、末世的啓示……我們的信仰,有很多奧秘。但恩典,永遠是那最難明卻叫人最窩心的一份奧妙。

恩典,把我從「沉醉昔日美好」的漩渦中救出,成為繼續向前行的推動力,因它讓我知道上帝永遠是信實不變的那一位。

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

忘不了






不想回憶,卻未敢忘記。

20年了。廿年前,我是看着爸雙眼的淚水而認識六四。

今天,長大了的我,心也在流淚。但我清楚知道,更多人的心是淌着血。

特首與北京政府,你們說得對,歷史自有公論。事實上,歷史已經有公論。今年因考試,去不了六四燭光紀念晚會,但20年裏,每年都有人用口高呼,用腳踏出,用手拍攝。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歷史,就是這樣由人民寫成。將來,亦如是。只是,公眾這般論述,你們何時把它放在心裏?

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

無盡感激!!!!!


多謝您們!浸禮的記念品,多得嚇了我一跳。單是書,想已夠我看足大半年。

上主,多謝祢賜我生命,多謝祢給我新生,更多謝祢讓我知道在天路上並不孤單。

恩典,一切都是恩典……

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

Breakazine!創刊!


作為編輯,最興奮莫過於見到作品的誕生。很難有系統地組織內心感受,即管拋下一大堆詞語,描述也抒發一下當中創作的過程和感受。

戰戰兢兢、絞盡腦汁、不斷扭橋、辛苦經營、癲覆思想、擺脫枷鎖、衝破障礙、狂被challenge、被人厭棄、多受痛苦、常經憂患(當然及不上耶穌)、(被)推倒重來、死不罷休、咬緊牙關、繼續上路、捱更抵夜、千錘百鍊、精心炮製,終於出爐,謝主龍恩!

親朋戚友,多多支持。勞動日起,OK有售,有買趁首!

Breakazine! 網址:http://www.breakazine.com/

訂閱表格:http://www.uzone21.com/breakazine/Breakazine_From.pdf

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

一入書室深似海

下午踏進書室,又沉迷在書海中。Sarah幾次提我是時候離開,我拖下拖下,十多分鐘後才踏出門外。

很多書想買,無錢。

各位有心人,若打算送小弟浸禮禮物而又想皆大歡喜,請告之。

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

阿叔,永遠懷念您!

早陣子跟朋友提到,繼伍冕榮後,下一個離世的著名足球評述員很可能就是阿叔林尚義。估不到前幾天他真的撒手塵寰。

阿叔之所以叫人懷念,絕對是由於他那獨到、準確卻又帶點幽默的評述風格。我想,我們對他的懷念也只會隨年月而增加,而非被沖淡。

坦白說,先不提現在評述員的水準問題,有個人風格的,少得可憐。個個「西裝骨骨」,予人專業形象,但很多球迷其實渴望一個有特色的「講波佬」。我們不想只有一個個發聲機器,照稿讀、一味說資訊、無臨場反應、無「人味」的評述員。

或許,還是一個組合叫人難忘。我印象最深的,是無綫的「講波鐵三角」——林尚義、蔡育瑜、鍾志光。他們的評述各有優點和缺點,但正因他們風格不同,才能互補不足,產生化學反應——阿叔評述夠準亦帶點幽默;「大哥瑜」聲線柔和且夠中肯;「光仔」準備功夫做足,球賽資訊豐富。多少個晚上,即使球賽如何悶蛋,聽他們三個講波,也有點「安慰」;他們擦出的火花,親切。在一些冷冷的晚上,聽他們的聲音,我甚至感到絲絲温暖。

但這組合,沒有了。

將會有一個更美妙的組合嗎?我想,很難。評述員,當然是一個問題,但我們身處的大環境也是個關鍵。從前觀賞球賽,是看兩大免費台(甚至只有大婆台),現在直播球賽的,卻多是幾間收費電視台。說得上是「收費」,就不是人人會付錢去看。「講波鐵三角」叫人回味,某程度上是因他們的評述是「免費」的,他們能深入民心。早前子跟同事提起黃興桂,有同事表示只知有個「講波佬」常常講廢話,但那「講波佬」叫什麼名字呢,不知道。當然,這也跟香港足球評述員培訓、科技發展等等社會問題有關。但不能否認,當沒有了主流的直播球賽媒體,或被邊緣化了,即使該組合如何美妙,又有多少人能欣賞呢?

阿叔,越想到這裏,就越叫人懷念你。

「射十二碼唔助跑,只踏一步去射,肯定死!」——阿叔,我踢波時親身試過,所以我永遠懷念你那準確的判斷。

「卡路士 (當時剛推過了半場),射啦,射啦!」——阿叔,我永遠懷念你那帶點幽默的熱情。

「我專業同尊重觀眾先著西裝講波,唔通畫花塊面又好專業呀?」——阿叔,我永遠懷念你專業又不失個人風格的講波態度。

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

我快將受浸了!

我快將受浸了。

別人聽到我這樣說,通常有兩個反應:一、「你還未洗的嗎?」二、「你不是對現在的教會有很多意見嗎?」

以上兩個反應都跟我返的教會有關。沒錯,踏上基督徒的路已超過十年,信仰方面,我已經弄得清楚。但一路成長,看的事情多了,一路就對教會有很多意見。心,似乎一直未能投入教會中。然而,當繼續走這條信仰的路,卻又愈發覺什麼是教會。

我看Philip Yancey的《何必上教會》(Church: Why Bother?),就愈明白教會的不完全。說真的,既然教會是由一班罪人所組成,我們哪一個又是完全的呢?早陣子碰到一位舊朋友,我跟他談到教會的生活,慢慢地,就說到受洗的話題。

「我想過轉教會,也不知應否受洗……」我說。

「這個問題……我想,只要你再問問自己,是否愛這間教會就行了。」

我在這教會中長大,一定感情已植根在那裏。當再想起奧古斯丁說過愛是教會的主要記號,我明白,自己跟教會不再是一種「合則來,不合則去」的關係。愛,往往卻是將一班身心靈充滿缺陷的人拉在一起。而當我們這許多的不同走在一起,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,別人的可愛。那一刻,正正能明白恩典的可貴。或許,上帝正要我們在這樣一個不完全、充滿缺陷的羣體中學習謙卑、明白什麼是恩典、理解愛的真諦。

但話說回來,聖經哪裏說過受洗是加入教會的呢?今天我弄清信仰,哪一個可阻止我去受洗?我仍會向教會表達不滿。前陣子我訪問陶傑。有人喜歡他,當然也有極多人不喜歡他。對此,我沒什麼立場。但訪問過程中,他的一句話令我留下深刻印象:「批評,是否代表我不愛被批評的對象?」John Stott從前在聖公會不斷被人批評。但,他沒有離開;他努力調和各方;他明白自己秉持的信仰是什麼。他,清楚上帝要他做什麼。

上主,我們都只是蒙恩的罪人。但求我們能聽清楚祢的聲音,讓世人從教會看得見祢的愛與恩典。阿們。

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

我們的信仰好科學?

「你們要謹慎,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,不照著基督,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。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裏面,你們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。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。」
(歌羅西書2:8-10)

昨天某神學院老師到敝教會講道,一開始就提到現今世代對基督信仰阻力很大。由被香港某些人打成「右派」,到早陣子的猶大福音風波、再到一直爭論不休的進化論vs創造論問題——那位講者都深覺現在很多人用他們所謂的理學,「迷惑」世人,深感持守信仰,並不簡單。於是指出我們也有很多基督徒科學家、考古學家,他們神學院早陣子也邀請了美國某某考古學家講講座,力圖維護基督教非常「科學」,非常可信。

由中學至大學,我也主修科學科。年少時經常探究「基督教有幾科學」的問題。家裡藏有大量錄音帶和書,就是關於科學與信仰相融性等問題。

但坦白說,這樣去論述及經歷信仰,非常膚淺。

如果我們罵別人用理學(新譯本譯哲學)去「迷惑」基督徒,我們就不應跟他們「一般見識」,以同樣的方法去維護我們的信仰。護教學當然有它的價值,但我們護教的時候,抱的是什麼心態?只想「打冧」別人?還是以上帝的愛感動他們,接受十字架的救恩?信主時間長、經歷深的基督徒,就明白我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,關鍵不是這信仰有幾「科學」,而是我們切實經歷過基督如何愛我們、如何恩待我們。

保羅是如何勸勉信徒竭力持守信仰呢?

「你們原是在黑暗中,可是自從成為主的信徒,你們就在光明中。你們的生活必須像光明的人。光明結出一切豐盛的果實,就是良善、正義,和真理。要明辨甚麼是主所喜悅的事。不可做別人在黑暗中所做那些無益的事,反而要把這種事揭發出來。」(以弗所書5:8-11)

「自從造天地以來,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,雖是眼不能見,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,叫人無可推諉。」(羅馬書1:20)

「但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,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;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,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,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,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?」(加拉太書4:8-9)

保羅在當時是個知識份子,但他勸勉信徒持守信仰,就希望他們去回憶從前上主如何愛我們、如何在我們心裏作工、我們又如何經歷祂的恩典。在羅馬書,保羅當然是有條理地把基督教教義陳明,但他論述基督的救恩,已超越了當時所謂理學的陳述——是動之以情,說之以理,以愛心包裹整卷書信,很明顯,比當時的理學「高幾皮」。

看聖經,不是只背金句、硬記內容。更重要的,是去明白作者寫作時抱持什麼心態。我們有三福、福音橋、四律……今天我們論述基督的救恩,也實在有太多「硬件」,如何叫這些「硬件」 “work”,就是「軟件」的問題了。

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

團契下去

幾星期前,終跟昔日大學團契同學查完羅馬書。

保羅書信的完結部分大都是一些問安,羅馬書最後一章(第16章)也不例外,保羅這裡還花了頗長篇幅問候羅馬教會中的弟兄姊妹。「她 (腓比) 在何事上要你們幫助、你們就幫助他,因她素來幫助許多人,也幫助了我 」、「又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,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」看得出,保羅跟羅馬教會中弟兄姊妹的親密關係。

我們幾個都承認,跟各自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不太熟絡。老實說,各人能真誠地分享信仰的,就是我們這幾個。我們想,是信仰中什麼元素拉我們在一起?

我們都知道,卻在淡忘。說是能真誠地分享信仰,卻弄不清當中的原因。保羅接下去的話,提醒了我們為何要繼續走在一起。

「弟兄們、那些離間你們、叫你們跌倒、背乎所學之道的人、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。 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、只服事自己的肚腹.用花言巧語、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。你們的順服、已經傳於眾人、所以我為你們歡喜.但我願意你們在善上聰明、在惡上愚拙。賜平安的 神、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。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、常和你們同在。」(羅16:17-20)

是一份對世界的危機感。保羅的年代,信主艱難,弟兄姊妹也就因誓死持守信仰,彼此照顧鼓勵。肢體關係,亦在過程中慢慢建立及維繫;大學三年我們一直也在團契中,因為我們看見四周的不妥,想理清信仰,心懷熱誠,也希望為身邊的同學做點點東西。一份使命感萌生了,也就會像植物的根一樣,緊緊地抓著我們的心,牢牢地拉近我們的關係。畢業後,各人的環境轉變了,這份危機失消了嗎?

還是,我們對危機不再敏感?

我們不想因教會生活不好才走在一起,我們願重拾失落了的東西。團契下去的真正原因,是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,更是一股發放至四周的動力。上主,求祢光照, 願我們像祢一樣,光照四周。

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

加油!

樂讀小學時是個「大喊十」。很多次我稍為嚴厲一點教訓他,他就淚流滿面。小孩子慢慢成長,就明白要堅強起來,這幾年跟他補習,眼淚已不輕彈。但會考的壓力對他來說也實在是太大了,尤其這是教改前最後一個會考,樂明白要一take過不能重讀。「媽咪成日話無俾壓力我,但其實她給予的壓力是無形的。」樂稍為平靜後,就道出了自己的感受。

作為過來人,我是明白的。「樂,你要知道,這過程不是滿足父母、老師、社會的期望。追求知識,是為了自己。」這番說話,是我大學畢業,直至我現在於社會工作的感受。我也曾因讀得辛苦而淚流滿面、挑燈夜讀而病卧床榻、結果不如人意而非常失望……但,當我走過後回頭一看,就明白當中的價值。學習這過程,不會是快樂的。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」但樂,最終的快樂,卻叫許多人找到意義,活得精采,沒枉過這生。

樂,盼望如你的名字,找得著這份真正的快樂。

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

我同事係魔術師

很久未試過有一大班朋友,像你們這般花心思為我慶祝生日,無盡感激!特別鳴謝producer阿絹!

魔術,永遠帶給觀眾驚喜和歡樂。你們每一個,都是好好的魔術師!想過上載你們的表演跟大家分享,但既然魔術有秘密,就貼上幾張相片,其餘的讓它們好好的保存在我們中間好了。












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

《品味咖啡》,係好嘢o既!

我覺得無綫最近所播出、由陳豪主持的《品味咖啡》的構思其實是很不俗的——一方面,觀眾可對咖啡這生活上經常「入口」卻又不太熟識的東西有更深入的了解,比起早前的《冰天雪地》,《品味咖啡》的話題更貼近生活。另方面,無綫可藉介紹咖啡之名,帶一向熱愛旅遊的香港觀眾環遊世界。

無線這幾年的旅遊節目,多數是關於吃喝玩樂。若非如此,就是些被「夾硬」配入人物故事的煽情節目,如《向世界出發》和《勇闖玉珠峰》。現在互聯網發達,電視已被稱為「舊媒體」,《品味咖啡》這類旅遊節目,會不會為電視台殺出一條血路呢?

如此說不單止是因《品味咖啡》的構思不錯,話題配搭得宜,也因在這互聯網發達的年代,旅遊節目本身就很吃香。節目內的資訊,在網上唾手可得,只是經過一隊crew去拍攝、主持去介紹,再加上後期製作隊伍的編輯,最後節目出街,根本已是另一回事。老實說,我們愛看遊遊網站,還是藝人的親身介紹?

況且,現在下下講高清,但我寧願看景色如何細緻優美,也不想看阿姐面上的皺紋。旅遊節目,可說是「食正」高清的方向。沒錯,我翌日就可上youtube翻看節目,但想到畫面不是太細就是「起格」,我寧願乖乖地準時坐在電視面前好了。

現在在寫論文,談電視廣播於互聯網及數碼世界何去何從。好,就舉《品味咖啡》這例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