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

討論同性戀,我們能否有另一個角度 ?



看完這一集,很感動;回家途中,在小巴上望着黑漆漆的夜空,內心,有股衝動要寫下這篇。

說實在,我覺得近幾年坊間就同性戀這議題的主流討論(尤其是在基督教圈子裏的),已是了無新意;我甚至覺得,有一種打爛仔交的感覺。

同志運動參與者有他們的聲嘶力竭、寸土必爭;反對他們立場的某些基督教團體則有他們的劍拔弩張、半步不讓。兩者互相標籤,而雙方的爭論點,卻又經常落在同性戀本身的道德層面:是否罪惡(sin)?是否天生?是否不能改變等緒如此類的問題。

就這議題,我們彷彿已沒其他值得我們去深思、去探討、去體會的地方。

我喜歡這一集,因為,它說出了同性戀者的的難受,不單止來自社會的目光,更是他/她明白到親手摧毀了父母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期望;前者的難受,源自仇視,後者,卻是出於愛;前者的難受,會令我們的世界充滿更多仇恨和破碎,後者,卻令我們有更多體諒和設想——記得欣羨提到,她看着父親替自己拍下的童年影像時就哭了出來嗎?記得Lily的遺願是希望兒子結婚生子,而兒子為完成母親遺願,表示會考慮跟一個女人結婚生子,卻又向母親坦白,自己將一世不會快樂?

這些情愫、這些坦誠、這些掙扎、這些眼睙,我們曾幾何時提及過?

我們心目中的同性戀者,或許就只是那些經常在電視機上見到、參與同志運動的遊行者;這些人付出汗水、擺上勇氣;但我們又可曾想過,有一班同性戀者所付的代價,是努力跟父母溝通或解釋明白所用上的時間、耐性和心力?

是的,今時今日,「出櫃」看似很容易,但這行動,卻往往叫他/她身邊的人「入櫃」。這樣說,不是在表達着「出櫃」者勇氣可嘉,而是想說,我們每一個,都活在一個複雜的關係網當中——他/她所作的決定,背後涉及旁人不易理解的個人處境,以及「出櫃」者身邊人的感受和掙扎,需要旁人更花心思、更切身處地去體會。

我不是同性戀者,或許,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同性戀者的處境和難處。但我知道,只要一刻我還有上述那分謙卑的認知,我就永遠無法只以道德的角度,進入和理解同性戀這題目。

幾天後,又有某些宗教團體合辦什麼祈禱音樂會了。真心盼望,我們可以本是神子的基督耶穌那「道成肉身」的教導,作為我們的提醒——不好論斷,反是進入有血有肉的故事中,嘗試體恤他們複雜的處境。


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

一位路邊的補鞋姨姨


littlepost: http://littlepost.hk/2013/01/07/%E4%B8%80%E4%BD%8D%E8%B7%AF%E9%82%8A%E7%9A%84%E8%A3%9C%E9%9E%8B%E5%A7%A8%E5%A7%A8/

東九龍快將「起動」;觀塘市區即將重建。上下班在那轉車;有一段日子,我見證着那裏某一列的舖頭,逐間逐間地關上。
但有一位姨姨,我一直見她在市內做生意;因為,她沒有舖頭。她工作的地方,就在路邊。
這位姨姨,是一位補鞋師傅;工作的地方,正好對着小巴候車處。經過那裏,會見到人們在等車時望着這位姨姨補鞋;眼神有好奇的、有在深思的,也有在欣賞的。
自己著的其中一對鞋,一隻的鞋底因磨擦得厲害而穿了。但就只是鞋底有問題,其他部分,耐用非常。好幾次,只想到拿去港鐵站內某舖頭給師傅修補;一天下班,途經姨姨那滿地都是工具的補鞋處,於是想:為什麼想不到幫襯她的?!
把鞋拿給姨姨修補,卻是等上了半句鐘。因為,原來有不少人找她補鞋。但就是在等候,我才開始看得清楚這位補鞋的姨姨。
她原來是滿頭白髮的;工作時,髻也快散下來;姨姨一邊補鞋,一邊口咬着煙;呼出白煙時,咪一咪眼,魚尾紋都在乾澀的臉上走了出來;她雙手所有指頭,都已圍滿了污穢;修補完,急把外賣回來的粟米豆腐羹往口裏送去。想來是晚飯了吧?
「15蚊。」姨姨放下湯匙。「20蚊,唔使找啦……我下次嚟過幫襯你。」姨姨以微笑回應,「多謝呀。」聲音,也變得柔柔的。
那一晚,大約是10度左右。或者,這是個老土得很的感覺——寒冷中,我不知何解心頭有點温暖。
我摸一摸鞋底補過的部分,以及它四周的膠水,想:如果一味只追求新的、外表美麗的,有些東西,我恐怕永遠無法觀察、感受和得到。
待一件物件如是,待一個城市的發展亦如是吧——我希望,下次鞋破了,在那裏還可以找到這位姨姨修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