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期做有關精神病的專題。聽了多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,有一個強烈的感覺:他們有他們的光境,不過是不幸;倒過來,我們沒有他們的遭遇,不過是幸運。 但或許,在我的基督信仰理解中,這不是叫「幸運」,而是叫「恩典」,是上主給予的禮物。 然而,這份恩典的醒覺和感覺,不止於珍惜眼前與當下的感恩讚歎,而是激發我進一步問:我可為他們做什麼?既然我的生命只不過是一份禮物,我又可有什麼理由,不去顧念沒有這份禮物的他人? 恩典,是需要分享的;這是我對基督信仰的理解,也是我繼續委身基督信仰的原因。
(2013.07.07)
講道是不少基督新教宗派崇拜中的「主菜」。於是,我們總 覺得劣質的講道,容易ruins了整個崇拜;我們也傾向 把講道設定為對崇拜的整體印象;講員講得怎樣怎樣,常成 為我們崇拜後的話題吧? 我不是在為劣質的講道者說話;事實上,我相信劣質的講道 ,叫會眾、叫上主也感到氣餒,但這陣子,多了接觸禮儀崇 拜,對它當中的禮儀環節多了一點體會;開始覺得,對上主 的崇拜和讚美,也實在不值得糾纏於一些令人納悶的事情上 吧? 新教還是有宗派採用禮儀崇拜的。是人大了,還是對信仰的 體會去了另一個階段?開始體會到禮儀崇拜中不同儀式、環 節的可貴;可貴之處,是一種進入神聖的體會: 「宗教活動就是一道門檻分隔神聖與凡俗的界線,但也是過 渡這兩個空間的通道。藉着祈禱、唱詩、讀經等等,人就進 入神聖時空。在這段時空,生命被檢視、被挑戰和被聖化。 因為神聖時空使宗教人獲得定點,進而在同質的混沌中獲得 定向,建構這個世界,並以真實意識來生活…… 在強調宗教倫理時,我們不可漠視非宗教傳統的利他思想。 因為非宗教傳統的利他思想不是要取代宗教傳統的利他思想 ,而是挑戰宗教傳統的利他思想不致陷入不人性的實踐中… … 就着宗教人的自省,蓋比(Don Cupitt)說得好:『縱使真的宗教不可能再從對所相 信的客觀對象界定而來,但一個真正的宗教人與迷信者在品 格上仍有不同。一個真正宗教人的特徵是他心靈的純潔或意 志的整全、一份有質素的生命委身、一份使命感和看生命如 朝聖之旅……這是真宗教,其他的只是迷信』」龔立人,《 糾纏的靈性》p.41 屬靈與屬世,無須截然劃分;由神聖返回世俗後,求上主賜 予勇氣和智慧,展現出在神聖中的體會、活現出上主的國度 。
(2013.06.28) 最新一期《Breakazine!》,將於7‧1遊行時 跟大家見面!我們將在遊行路線中、軒尼詩官立小學附近設 站,參與並見證公民的訴求。 製作今期,百感交集。在趕出版、忙碌一輪後,休息並靜下 來整理出當中的感受,是辛苦、感恩又激動。 辛苦,是因編輯阿姍剛離職了;書誌是一個團隊的製成品, 隊工中少了一員,我們各人就得多走幾步、互相補位。 另一辛苦原因,源自今期的訪問形式:找兩位或以上的受訪 者對談,是書誌過往未曾試過的。寫這種訪問,難度很高。 編輯們只能盡力寫好負責的訪問稿。 原本,採用對談形式訪問時,另一叫人辛苦的地方是相約受 訪者;要配合各方時間,殊不容易。但這原應有的難處,卻 成為今期值得感恩的地方——各受訪者都樂意接受我們的訪 問,也不嫌麻煩地、願意更改時間,遷就各方。 今期的專題是有關公民和公民社會。大概,處身今天的香港 ,受訪者跟我們一樣,覺得公眾對這題目的探討,已逼在眉 睫;我們再沒有閉口不言、自顧自、停留在各自安舒地帶的 本錢—— 「不能不伸張的公義」:職工盟何偉航、碼頭工人賢哥、學 聯的何潔泓說,不要以為我們不是工人,工人的痛苦就與我 們無關;在一個公民社會裏,我們是命運共同體。 「不能失落的媒體天職」:我們這些走進傳媒行業的,總有 或多或少的使命感。多謝吳志森,森哥,和「主場新聞」的 蔡東豪,告訴了我們媒體在公民社會的角色。 「逼不得已的議會抗爭」:陳家洛和慢必雖是議會新丁,但 正因他們之前處身在議會外的世界,更親身體會香港近幾年 的公民意識是如何冒起的;進到議會後,就明白要做點事情 ,以令議會功能重回正軌,反映公民聲音。 「公民不能抗的命」:葉寶琳經常參與近幾年的社會運動; 今天,學者戴耀廷也走出來搞「和平佔中」,為什麼?是什 麼推動他們行動?兩人如何談論今次運動? 同時,我們找來另一「和平佔中」召集人、香港中文大學公 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,談談公民身分、公民社會 究竟是什麼。 一次編輯會議中,我說,這陣子我真有一種感覺,就是我們 處身在一個奇妙的時刻;意思是,好像處身在翻開香港歷史 新一頁的過程裏。那感覺,不像97前「大限將至」的惶恐 或不知所措,也不是03年的躁動不安,而是一種和平、期 盼、創造、美好的感覺。 「佔中運動」的重點,不是要怎樣的運動「策略」,而是要 令所有人「覺醒」。我們編輯常說,今天,我們只在意爭取 民主和普選嗎?民主和普選重要,我們不會否定;但這些可 以成為當權者的技倆和手段。沒有一個穩固基礎的民主制度 ,是一個被扭曲的統治工具;這樣的社會,是一個脆弱、蒼 白、虛有其表的烏托邦,環顧世界,我們看到不少例子。我 們不會天真地認為理想國或天堂可完全地實現人間,但我們 明白,此時此刻,香港要繼續向前行,腳踏的基礎必然要是 人心、公民意識的覺醒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愈走愈光明。 編輯Peter在封底文這樣寫道:「這一年,將決定香港 的前途、你與我的命運、下一代的生活。今天,這城市需要 的只有一樣,就是每一位公民向前踏出的一步。」我想起了 《孤星淚》中,"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"的一段歌詞: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?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!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! 你聽到人們的呼喊嗎?你的心有否激動?你會否願意向前踏 出一步、迎接一個新的未來? 願每一位香港人,親自把7月1日變成香港歷史上重要的一 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