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雜誌編輯唔易做

最近讀到《娛樂至死》一書,作者Neil Postman提到一個有趣的詞語——信息—行動比。詞語意指信息觸發我們採取行動的一個比例。作者指當電報技術流行,這比例就會變大,因電報的產生,令資訊傳遞變得更為流通和便利,而人在一個資訊大海中就變得迷茫——選擇多了,卻不知採納那個選擇,決定那種行動。在這互聯網發達的年代,相信你我更感到這比例越變越大。作為雜誌編輯的我想到這裡,就覺得雜誌像過濾器,傳遞一些我們認為是正確健康的信息,而讀者要主動去拿、去買。一份使命感頓時湧上心頭,要我做得更好。

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

看, 我們的教育!



剛看完張虹的《中學》。震撼,我只能以這兩個字來形容。

沒錯,誠如湯幀兆指出,影片的處理較支離破碎,這是它的缺憾。的而且確,當我向就讀聖潔靈的Sarah求證時,學生是「你有一套,我態度照舊」,離開學校後就更是海闊天空。但我驚訝的是老師,或整個教育制度對教育的看法。

深刻的片段實在太多。兩間所謂「名校」(老實說,在我還是中學生的年代,兩間是「老牌」學校,不是什麼Band One學校)不斷提醒自己的學生,要保住學校的「優良聲譽」,不可叫校方失禮;影片前半段拍攝了部分課堂的情況,當中大部分老師是依書直說的,而學生的反應明顯是沉悶、不專注;尾段也紀錄了一些課堂的情況,這些課堂中,老師用了生動的故事、小組互動討論、英文歌曲等刺激學生學習,而他們明顯主動投入得多。其實我真不明白,一些老師明明知如何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令課堂氣氛更佳,但他們偏偏不採用有關方法。是他們不願改變?不願改變的原因又是什麼?得過且過,打份工就算?還是以為自己那一套是永遠無敵?

可能,他們真的以為沒什麼問題。影片紀錄了一些老師開會的片段,有些老師在期間就是不發言,貼貼服服聽一些「老臣子」說這說那。整個會議好像只有兩個人。老師在這些會議的表現怎樣,於是用回這同一標準去對待他/她的學生——課堂裡常說 “Right? Right? Right?”,這本是問題,卻變成他們的說話連接詞、口若懸河的「催化劑」,學生只有一味聽(當然,他們可能根本就無興趣)。我看著幻想自己身處其中,真感受到那種死寂氣氛、煩人的聲音。

影片尾二一幕,紀錄了一位澳洲老師跟幾位香港老師的對話。這位澳洲老師希奇香港為什麼只得九年免費教育(澳洲由age 5去到A-Level),並問香港老師為什麼不上街、不爭取更多老師的權益、不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上。而當中一位無知的香港女老師(請恕我用這形容詞。為何我有這感覺,你看看影片,留意一下她的態度,就明我感受),反指她不明香港的教育制度,又說什麼我們不像澳洲人富有云云。是了,這就是我們香港其中一位、被稱為「靈魂工程師」的老師了。

通識課程快要來臨。我們的老師本身具什麼特質、我們的學校能製造幾多空間給學生、我們壓根兒是如何看教育的?這些,其實比什麼課程、學制、人手編配更值得關注。

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《How to Read Bible for All Its Worth》

Gordon D. Fee 和Douglas Stuart合著的《How to Read Bible for All Its Worth》真是一本好書!

其實一直也知書卷、經文的context非常重要。但兩位聖經學者厲害之處,就是敏銳、有系統地解釋這我們以為是「阿媽係女人」的道理(當中大有學問,唔講得笑!),而且他們不是「齋吹」,卻是舉出多段經文,逐一分析,具體地說明他們的理論如何實踐。坊間有關聖經研究的中文書籍,大多是釋經書(跟你逐節解,悶死!),很少像這書,提供一個讀經的基本藍圖,深入淺出地說明如何理解應用經文。

在讀這書期間,才發現自己一直「解錯」了很多經文。保羅在林前3:16說「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」,其實是指教會,卻不是個人,且針對的,是前段提及的分黨、教會內有人自高自大的問題,而我從前竟以這節經文,解釋為何要保持身體健康!(寫時也失笑!)。另外,諗大學時,團契的團訓是腓2:15「……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。你們顯在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,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……」我們很多時用這節來支持我們校內為主「作鹽作光」的行為,但保羅這裡其實只針對教會內分黨分派、嫉妒紛爭的問題,希望我們能同心合意,免得給別人話柄。(我們當然要「作鹽作光」,但rationale似乎偏差了)

一直也想對神學有更多認識,且覺得自己在聖經研究方面的興趣至為濃厚。我還未讀完此書,但它再次引起我研究聖經條「引」,也讓我知讀經要下苦功。好!繼續努力,一於睇多D書!

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燃燒國度201

朋友送了兩張《燃燒國度201》的門券,今午就和Sarah看了午場。

老實說,看前我是糊里糊塗的——不太認識「真証傳播」,不知道該劇大約說什麼,只知在我印象中,少有香港教會或其他基督教團體辦基督教音樂劇。或許是這原因,看後我覺得該劇幾inspiring。

故事講述教會一班青年人,合作辦一個以馬禮遜來華宣教為題的音樂劇。因各人對「事奉」的睇法不同,彼此爭吵起來,編織出一個探討何為「事奉」的故事——有人因「奉獻給上帝至死」,不理其他弟兄姊妹感受;有人真心悔改,渴望再次服侍上帝,卻被教會「高層」極力反對;有認為邀請明星偶像演音樂劇,自會吸引多人觀看,信主的人也就越多,如此還不是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?有人深明事奉方法多種,更重要是,他清楚自己應選擇何種方法,於是放棄擔正男主角的機會,出發去泰北宣教……

老實說,劇情是不錯的,是有啓發性的。但全劇最inspire我,是它整個form——音樂好聽,歌詞有意思扣人心弦。昨晚睡得不好,下午在一個燈光暗淡的環境裡達兩個半小時,本是我睡覺的高峰期,但這期間我非常專注,非常享受。基督教團體搞音樂劇搞得這般精采,算是十分成功、超額完成的了。

其實,教育信徒也好,向非信徒傳福音也好,懂得運用媒體是非常重要的。老實說,傳福音,某情度上是marketing,本質上也是一種selling。而行銷溝通(marketing communication)告訴我們什麼呢?信息(message)和傳遞媒介(media)同樣重要。可以這樣說,我欣賞這齣音樂劇,比我在台下聽很多牧者講道得到更多啓發。福音信息(message)代代差不多(有人甚至認為沒絲毫改變),但有效的媒介(effective media)隨年代不斷轉變。原因很簡單——科技不斷進步,真正能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渠道自也增多,也更明顯。當然,該媒介能否有效地盛載當中信息,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地方,但至少我們需要嘗試,不應一開始就排除它們。好牧人失了一隻羊,也先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。何況對《燃燒國度201》讚好的,可不是只得我一個。

“Change!”,不單止美國,教會也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