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種市場的觀念,永遠是供求的定律——所謂什麼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」計劃,見學生人數(需求)下降,老師的「供應」也就需要減少。
因應環境變遷而調整,無可厚非。但問題是,我們是否摸到問題的核心呢?
出生率下降,是事實。但為什麼很多香港人不願生小孩子?身邊不少朋友已經或正在籌備結婚,他們都有不少憂慮——夠錢付首期嗎?哪裏的租金平?生活開支大半都去了住那方面,還有錢供養孩子嗎?日日八點幾九點才放工,連二人世界的時間也沒有,生了小朋友,有時間照顧他們嗎?有了小孩子,又要花錢讓他們學這學那(入間好中學嘛!),又要幫他們應付無數個考試……
我們整個社會,根本就在「吃人」。現在談什麼「自願」、「優化」?簡直是貓哭老鼠,惹人憎厭!
市場化觀念背後,根本是不把人看成人——我們每個都像機器,生產完又生產。身邊不少朋友都是老師。他們日做夜做,要帶簿回家改、要被人「卒數」——你的班為什麼成績那樣差?要落街派傳單推銷學校,避免殺校……我不明白,為什麼小班教學說了這麼多年,步伐仍是這般慢?學生人數不夠就裁減老師,但繼續有得做的老師,就做得剩下半條人命。既然我們個個都是機械人,那就根本不需要被「教育」,只需被「程式化」了!這究竟是什麼道理?!
我憤世嫉俗,我認。但我不會隨便說。而且,肯定不是只得我一個有這種感覺。
寫的好!精簡!把我們香港市民心中的苦悶給說出來了!
回覆刪除好!
『香港的教育制度,市場化得要命。』
不只市場化,明明是商業化,根本不是以教育、以人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