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

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——平淡得有味道

這幾天放假,租了幾隻一直想看,卻無時間欣賞的影碟,其中一齣是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。



這套電影,真的很有味道。

它不是一個緊湊、拉着你要你追看下去的故事。但它之所以有味道,卻是由於此。

故事裏的人物,性格不很特出:鮑起靜是個常為人設想、埋頭苦幹的單親媽媽;兒子很文靜,是個孝順仔、乖仔;他的兩位舅父,因小時候被姐姐鮑起靜供讀書,現在都富貴了,也很照顧鮑起靜和他的兒子;鮑起靜的媽媽病了,兒子有錢、他們與他們的女兒也輪流照顧她,鮑起靜就能把關心、時間,留給鄰居的一位婆婆——婆婆很窮,女兒也死了。







現實裏,有很多個這樣的故事,也不知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。故事寫實得非常;也是我看過的電影以來,其中最平舖直敍的一個。

但在這樣一個不怎樣戲劇化、沒什麼張力的故事裏,許鞍華卻透過很多細節(經常影着鮑起靜與兒子同枱食飯傾談生活鎖事;兒子聽媽媽吩咐,會送紙巾的Ok便利店買報紙……)告訴觀眾:平平淡淡的生活,是一種開心;生活,其實毋須時刻希望綻放光采、想幹出什麼理想、大事來。生命裏感到温暖,很多時是出自人與人之間的關愛,而這些關愛,又是在生活細節上顯示出來。細水長流,大概是這個意思了。





現實裏有很多這樣的人、這樣的家庭。我在想:當我們常說要怎樣怎樣幫助人、拯救(基督教述語)什麼什麼地方、帶他們脫離怎樣怎樣的困境,我們,是否都搞錯了什麼?

他們,可生活得非常愉快,甚至比我們開心。 

電影中有一幕我是非常深刻的:

鮑起靜的兒子家安有一天在街上,遇見第一次返團契時的導師。導師問他為什麼不再返團契。

「是不是因為上次的事,你不開心呀?」

「吓……什麼?」

「(上次返團契)你說你爸爸過身了。」

「那又怎樣?」

「我驚再提會令你不開心。」

家安蹙一蹙嘴角,微笑了。

要「拯救」的,或許是我們自己——跳出主、客的思維,主動去了解別人生命中的喜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