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近來我一直在想的問題。
為什麼在我們的群體中,會有人去花大量資源,上山找一塊木頭,以證明基督信仰的真實?當把精力傾注在一趟所謂「信心之旅」上,就是在基督信仰當集中火力關注的領域中缺席。為什麼還好意思高舉什麼「排除法」,說為那1%而為主「竭力作工」?
當木頭成為笑柄
冒死尋找的那塊木頭代表什麼?不是基督信仰真實的明證,只是人們的笑柄。為什麼可以膚淺得如此「肉酸」?究竟人們是否知道自己被實證主義牽着鼻子走?是否知道這種相信是淺薄和不堪一擊的?是否知道基督信仰的著重點 (accent) 究竟在哪裏?當把「福音本是神的『大』能」常掛在口邊,請慢着,那可能根本是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
當信耶穌成為時尚
歌星信主,高呼自己是跟隨一股「耶穌時尚」走。為什麼有信徒可以是異常地興奮的?另一方面,為什麼在基督群體中,有人在搞佈道會時可樂此不疲地找藝人嘉賓,相信明星效應是領人信主最有效的方法?明星與信仰群體,彼此從中互得好處——前者乘着「時尚」,令愛戴他的人變得更多;後者就只看重由明星效應而來,信主人數的增長。今天,為什麼我們還聽到有人以「什麼什麼明星/明人都是信耶穌的!」作為傳福音的「賣點」?幾千人在明星佈道會中走到台前「決志」,場面豈不浩瀚偉大?我們對明星效應,就是深信不二。
明星信主,當然不是問題。但雙方深信並在互相鞏固、玩着一個只重名函、人多勢眾、滿足自我的「遊戲」,是何等地膚淺和荒謬!
當祈禱會搞得令人「噴飯」
外國明星來港舉行演唱會,有人走出來搞守望祈禱會,指演唱會崇尚色情、同性戀、崇拜撒旦……但信仰群體,在以往有多少次如此高調地走出來?走出來時,又是為了什麼?應去真正抵抗時往往噤若寒蟬;卻就是在一些不適當時候,做出如此「騎呢」舉動,令人啼笑皆非。
叫不少人髮指(或失笑)是因搞這守望祈禱會的行動出了問題嗎?不。行動畢竟不是祈求上主叫演唱會「收檔」。問題在於從這行動中所看到的關注,跟那更重要、更應關注的事情不成正比。
耶穌在馬太福音23章23節說:「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!因為你們將薄荷、茴香、芹菜獻上十分之一;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,就是公義、憐憫、信實,反倒不行了;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,那也是不可不行的。」
我們是不會覺得自己是法利賽人的。因為,「假冒為善」這詞語的語氣太重了,我們根本不會爛透至擁有「神」口蛇心的企圖。
但讓我們想想:樂意把表面的規條做足(尤其是有關性道德這類非常明顯、“explicit”的一面),做足的背後,原因往往是什麼?當我們在更廣闊和深層面的事情,如社會公義、保護言論自由等不去發聲,如這不是居心叵測,恐怕就是想用表面功夫,去粉飾我們虧欠上主真正托負的醜相!上述經文不是已「寫到明」嗎?公義、憐憫、信實!長期地不重視和強調這些,現在卻因為一個只來港幾天的明星大搞祈禱會,這不是假冒為善,又是什麼?
我們愛表面功夫——因為,表面功夫較易欺騙别人,欺騙自己(的而確,很多人願意受騙);慢慢地,我們甚至催眠自己,以為能欺騙上主。
膚淺,因有安全感
以下一句話,或許要放回傅士德 (Richard Foster) 的《屬靈操練禮讚》 (Celebration
of Discipline) 一書的脈絡,才能準確地理解。但在這裏,容我借用書中一句話: “Superficiality
is the curse of our age.”。膚淺,對我們最惡毒的咒詛,在於叫我們自甘流於表面,不願進深看清事物的真相。
已故的斯托特牧師 (John Stott) 早已擔心,教會陷入
“Growth without Depth” 的狀態。比沒有深度更嚴重的正是:我們以自身膚淺的狀態,去扭曲信仰和福音的根本原意。
我們願意停留表面,其中一個原因是,我們明白愈鑽得深,真相或許愈是承受不了——當要真正去踐行信仰、站出來發聲、尋求公義時,身邊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利益,就會令我們考慮更多,甚至卻步:「高呼尋求社會公義時,會令一直奉獻給我們的人不開心……」;「站出來發聲,給上司看見了,會令他覺得我太激進。他或因此覺得我工作不夠隱陣……」;「我在講壇上說得太激進和徹底,台下會眾會否感到不舒服?他們離開了堂會,我們怎麼辦?」
於是,我們情願停留在膚淺的狀態;不願激進(radical),也其實是不願進深追溯信仰的根源
(root,本來就是radical的拉丁文字根)。我們對更應關注的事情視而不見 (turn a blind eye);然後,以對顯而易見且安全的規條的恪守,扭曲成對基督信仰的全盤理解。
勇敢面對「不能」承受的真相
基督信仰是什麼?本來不就是一條要求我們不斷尋求、進深、冒險並且犠牲的道路嗎?那不單止是指一個人付出的心力和時間,更指一個人隨時要拋棄自以為有把握、令自己安舒的東西。
那不一定是拋頭臚、灑熱血的。我不是說自己已經得着了,已經完全了,但先讓我們至少明白,也請我們不要誤解或扭曲基督信仰的精神——它從來不是一枝無時無刻常伴我們左右的紓緩與安慰劑!恩典,從來都不是廉價的。基督徒要有冒死的準備。那不只是肉身上的死,更是指我們與一直以為不可放手的彼此間關係的死亡。
世俗化把宗教邊緣化。但我們必須捫心自問:信仰群體是否「爭氣」?信仰群體內是否活不出應有的價值,反比世俗裏種種意識形態滲入?其實,我很怕罵人膚淺,好像自己就是在高地上似的;其實,我自問也不是很有深度。但每當看着現在香港教會群體種種怪現象,我實在擔心,亦很痛心,也是着緊。假如我們活得不像樣,還談什麼「把福音傳到地極」?我一直用「我們」,一方面我沒資格把其他人排除在外;另方面歷史告訴我們,信仰群體須要不斷地更新,才能保持生命力。
此刻,我們最需要的,可能正是一份勇氣——敢於擺脫膚淺,進到信仰的更深處;而且,勇於面對進到深處後的真相。然後,我們才有資格稱得上是個「實實淨淨」、無愧上主托負、跟隨基督的信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