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聖誕節,其實好恐怖!

聖誕給你的印象是什麼?聖誕老人、聖誕樹、聖誕禮物?唔夠「屬靈」呀?平安(因為首《平安夜》)?小小嬰孩主耶穌又如何?其實這些都不夠「屬靈」!

過了這麼多個聖誕節,我慢慢省悟到、也希望其他人理解到,耶穌降生那一晚(所謂聖誕夜)其實是個非常恐怖的經歷——希律王當時在追殺耶穌,之後約瑟要走難到埃及、不久伯利恒城就血流成河、哀鴻遍野。夠恐怖未?這只是個開始!耶穌之後飄泊流離一生三十三年,最後無辜辜、被人恨恨地釘死。

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,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」(路2:14)平安夜?我們就平安了。但我們最好不要投射自己的平安,在一個因帶給我們平安,而要渡過恐怖經歷的耶穌的出生紀念日上。我們是在紀念耶穌呢?還是紀念自己得到平安?當聖誕節來臨,如我們仍想起平安,那我們就想想我們為何得到平安好了。

所以呢,我想,很多聖誕歌的歌詞都要改了。例如:

《馬槽歌》(原版)
遠遠在馬槽裏 
無枕也無床
小小的主耶穌 
睡覺很安康
眾星都照耀著 
主睡的地方
小小的主耶穌 
睡在乾草上


《馬槽歌》(真實版) 
馬槽裡多馬糞   
何是人瞓地方?  
小小的主耶穌  
快將被殺掉  
逃過了一大劫   
跟住走難埃及  
小小的主耶穌   
為我一世受苦


其他歌,你又點睇呢?

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

擺脫現實的奴役

近排在看一些關於媒體的書籍。我逐漸,也更真切地醒覺到,我們其實一直被某些媒體牽著鼻子走。電視、雜誌、互聯網等,不斷模造著我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與概念。當我回望自己過去的日子,更感受到當中的震撼。某程度上,媒體可說是建構整個人的思想的元素。

「教育的目的,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。」我想Cicero當時也沒想過,媒體影響力之大,足以建構一個內心的「現實」。無論如何,他這句話,確實是個劃時代的睿見。

如果將這句話應用在香港這地方,我會問:香港的現實是什麼?我們的教育又是什麼?目的是什麼?新的通識科,於當中又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?

想到這裡,在我心中那份研讀解構媒體的使命感,就越發加深。

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

我哋真係要開放D

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查經,讀到羅馬書14章。這段經文中,保羅提醒弟兄姊妹,不要因其他肢體一些「雞毛蒜皮」的習慣,如吃什麼、守節期等而批評論斷他們。保羅認為這些根本不影響我們跟上帝的關係。讀到這裡,我們一班人也感受良多。

我們提到,實在聽得太多類似的說話——「你的頭染了顏色,唔,似乎不是個好見證」、「作為男人你去載耳環,你想教會怎樣想?」、「去唱K呀,不太屬靈啊!」……這段經文,實在最適合塞住說這些話的人!

自己在基督教機構工作,聽到不少同工在教會的經歷。我總是覺得,香港大部分教會不夠開放。其實有些事情,根本不叫上帝看中/不看中我們。很多牧者常說一個小小的信息,足以影響全會眾,所以寧願收窄尺度,保保守守,像要避免洪水缺堤一樣。但我想說,既然上帝的道是活潑豐富的,作為牧者,就更要保持開放的態度,讓會眾明白、嚐到上帝的恩典是怎樣一回事。如果我們每每都指這樣不好,那樣不屬靈,卻又無什聖經根據,一味只說什麼失見證、傳統一向是這樣那樣,其實,我們只在走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舊路;如果教會經常採取「寧願收窄」的牧養政策,那牧者最好問一問自己:「這樣是否就能拉近會眾和上帝的距離?」

查經這段經文,我們也有作自我反省。我們這班科大畢業生,其實都是些「理論化」的青年人,總喜歡把福音「學術化」一番。有時聽到某些福音信息,就批評指「煽情」,然後就質疑:「佢哋究竟知唔知自己信乜?」;「乜咁就經歷咗上帝啦?」;身邊有朋友喜歡label其他弟兄姊妹為什麼「保守派」、「自由派」、「靈恩派」,然後用這標籤以偏蓋全地認為他們在某事情上必有某種看法。我們真要求上帝赦免——恩典不是出於我們,一個人是否得到上帝的喜悅,最終由創造萬物的主宰決定。

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雜誌編輯唔易做

最近讀到《娛樂至死》一書,作者Neil Postman提到一個有趣的詞語——信息—行動比。詞語意指信息觸發我們採取行動的一個比例。作者指當電報技術流行,這比例就會變大,因電報的產生,令資訊傳遞變得更為流通和便利,而人在一個資訊大海中就變得迷茫——選擇多了,卻不知採納那個選擇,決定那種行動。在這互聯網發達的年代,相信你我更感到這比例越變越大。作為雜誌編輯的我想到這裡,就覺得雜誌像過濾器,傳遞一些我們認為是正確健康的信息,而讀者要主動去拿、去買。一份使命感頓時湧上心頭,要我做得更好。

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

看, 我們的教育!



剛看完張虹的《中學》。震撼,我只能以這兩個字來形容。

沒錯,誠如湯幀兆指出,影片的處理較支離破碎,這是它的缺憾。的而且確,當我向就讀聖潔靈的Sarah求證時,學生是「你有一套,我態度照舊」,離開學校後就更是海闊天空。但我驚訝的是老師,或整個教育制度對教育的看法。

深刻的片段實在太多。兩間所謂「名校」(老實說,在我還是中學生的年代,兩間是「老牌」學校,不是什麼Band One學校)不斷提醒自己的學生,要保住學校的「優良聲譽」,不可叫校方失禮;影片前半段拍攝了部分課堂的情況,當中大部分老師是依書直說的,而學生的反應明顯是沉悶、不專注;尾段也紀錄了一些課堂的情況,這些課堂中,老師用了生動的故事、小組互動討論、英文歌曲等刺激學生學習,而他們明顯主動投入得多。其實我真不明白,一些老師明明知如何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令課堂氣氛更佳,但他們偏偏不採用有關方法。是他們不願改變?不願改變的原因又是什麼?得過且過,打份工就算?還是以為自己那一套是永遠無敵?

可能,他們真的以為沒什麼問題。影片紀錄了一些老師開會的片段,有些老師在期間就是不發言,貼貼服服聽一些「老臣子」說這說那。整個會議好像只有兩個人。老師在這些會議的表現怎樣,於是用回這同一標準去對待他/她的學生——課堂裡常說 “Right? Right? Right?”,這本是問題,卻變成他們的說話連接詞、口若懸河的「催化劑」,學生只有一味聽(當然,他們可能根本就無興趣)。我看著幻想自己身處其中,真感受到那種死寂氣氛、煩人的聲音。

影片尾二一幕,紀錄了一位澳洲老師跟幾位香港老師的對話。這位澳洲老師希奇香港為什麼只得九年免費教育(澳洲由age 5去到A-Level),並問香港老師為什麼不上街、不爭取更多老師的權益、不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上。而當中一位無知的香港女老師(請恕我用這形容詞。為何我有這感覺,你看看影片,留意一下她的態度,就明我感受),反指她不明香港的教育制度,又說什麼我們不像澳洲人富有云云。是了,這就是我們香港其中一位、被稱為「靈魂工程師」的老師了。

通識課程快要來臨。我們的老師本身具什麼特質、我們的學校能製造幾多空間給學生、我們壓根兒是如何看教育的?這些,其實比什麼課程、學制、人手編配更值得關注。

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《How to Read Bible for All Its Worth》

Gordon D. Fee 和Douglas Stuart合著的《How to Read Bible for All Its Worth》真是一本好書!

其實一直也知書卷、經文的context非常重要。但兩位聖經學者厲害之處,就是敏銳、有系統地解釋這我們以為是「阿媽係女人」的道理(當中大有學問,唔講得笑!),而且他們不是「齋吹」,卻是舉出多段經文,逐一分析,具體地說明他們的理論如何實踐。坊間有關聖經研究的中文書籍,大多是釋經書(跟你逐節解,悶死!),很少像這書,提供一個讀經的基本藍圖,深入淺出地說明如何理解應用經文。

在讀這書期間,才發現自己一直「解錯」了很多經文。保羅在林前3:16說「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」,其實是指教會,卻不是個人,且針對的,是前段提及的分黨、教會內有人自高自大的問題,而我從前竟以這節經文,解釋為何要保持身體健康!(寫時也失笑!)。另外,諗大學時,團契的團訓是腓2:15「……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。你們顯在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,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……」我們很多時用這節來支持我們校內為主「作鹽作光」的行為,但保羅這裡其實只針對教會內分黨分派、嫉妒紛爭的問題,希望我們能同心合意,免得給別人話柄。(我們當然要「作鹽作光」,但rationale似乎偏差了)

一直也想對神學有更多認識,且覺得自己在聖經研究方面的興趣至為濃厚。我還未讀完此書,但它再次引起我研究聖經條「引」,也讓我知讀經要下苦功。好!繼續努力,一於睇多D書!

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燃燒國度201

朋友送了兩張《燃燒國度201》的門券,今午就和Sarah看了午場。

老實說,看前我是糊里糊塗的——不太認識「真証傳播」,不知道該劇大約說什麼,只知在我印象中,少有香港教會或其他基督教團體辦基督教音樂劇。或許是這原因,看後我覺得該劇幾inspiring。

故事講述教會一班青年人,合作辦一個以馬禮遜來華宣教為題的音樂劇。因各人對「事奉」的睇法不同,彼此爭吵起來,編織出一個探討何為「事奉」的故事——有人因「奉獻給上帝至死」,不理其他弟兄姊妹感受;有人真心悔改,渴望再次服侍上帝,卻被教會「高層」極力反對;有認為邀請明星偶像演音樂劇,自會吸引多人觀看,信主的人也就越多,如此還不是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?有人深明事奉方法多種,更重要是,他清楚自己應選擇何種方法,於是放棄擔正男主角的機會,出發去泰北宣教……

老實說,劇情是不錯的,是有啓發性的。但全劇最inspire我,是它整個form——音樂好聽,歌詞有意思扣人心弦。昨晚睡得不好,下午在一個燈光暗淡的環境裡達兩個半小時,本是我睡覺的高峰期,但這期間我非常專注,非常享受。基督教團體搞音樂劇搞得這般精采,算是十分成功、超額完成的了。

其實,教育信徒也好,向非信徒傳福音也好,懂得運用媒體是非常重要的。老實說,傳福音,某情度上是marketing,本質上也是一種selling。而行銷溝通(marketing communication)告訴我們什麼呢?信息(message)和傳遞媒介(media)同樣重要。可以這樣說,我欣賞這齣音樂劇,比我在台下聽很多牧者講道得到更多啓發。福音信息(message)代代差不多(有人甚至認為沒絲毫改變),但有效的媒介(effective media)隨年代不斷轉變。原因很簡單——科技不斷進步,真正能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渠道自也增多,也更明顯。當然,該媒介能否有效地盛載當中信息,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地方,但至少我們需要嘗試,不應一開始就排除它們。好牧人失了一隻羊,也先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。何況對《燃燒國度201》讚好的,可不是只得我一個。

“Change!”,不單止美國,教會也需要。

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「正常」和「不正常」

最近經常思想什麼是「正常」,什麼是「不正常」。一個不正常情況,長期地保持著一個狀態,身處其中的人,自然覺它得它十分「正常」。當我們以為日日飲的「國家金牌」牛奶一定「正常」,一定安全,誰不知內裡「原來」有三聚氰氨;當有人以為迷你債券是「正常」債券,「原來」它高風險得叫人「一Q清枱」;當我們認為過往「帶旺」香港的金融行業是香港的「正常」出路,「原來」一個海嘯,足令人惶恐萬分,幾近崩潰。

我們害怕的是什麼?無非是一種「沒一樣東西是確定的」而產生的恐懼。但問題是,我們心裡究竟要什麼確定的東西才沒有恐懼?我們應找/抓那些東西嗎?換個角度說,是那些東西令我們恐懼呢?還是我們(的想法)令我們恐懼?原本「不正常」的「正常」,其實是不是我們?

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喺呢個moment,我要爆啦!

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那天,宣布加生果金時考慮引入資產審查,我已經火了。近日接觸多了有關新聞,今晚下班時又聽電台節目,我怕我不寫,怒火中燒而自焚。(為充份表達我的怨忿,以下我用「給曾蔭權的信」的形式來寫)

「我都是老人家,很體恤老人家的心情。」曾蔭權,你有什麼資格說這話?你九十歲也有多多錢花,你有沒有看過經常徘徊於街邊、逗留在垃圾房的老人家弓著腰、一拐一拐、汗流浹背地拖著厚厚的紙皮到收貨車去賣?我家在屋邨,此情此景我見過不少,那刻我不知能做什麼,只知心酸得疼了。曾蔭權,你收集過紙皮未?未?你快快去收皮啦!

我們都習慣了香港政府無遠見——「八萬五」、母語教學、副學位教育、發展什麼創新科技……今次政府為何在生果金這議題上「忽然睇遠咗」?竟為我們二、三十年後的下一代設想?二、三十年,經濟周期也過了幾轉,300元,通脹也追不上,說要加入資產審查。人家(特別是現在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,見練乙錚的社評)辛苦了幾十年才有十幾萬,後生仔女一路生活一路賺錢,十幾萬對一些人來說或算不上什麼,但有些老人家就靠這筆錢過埋十年,甚至廿年的生活,他們沒有我們的強積金,也不提儲什麼棺材本了,曾蔭權,你當每個老人家是乞兒嗎?你覺不覺得羞恥?

背後一大班幕僚,我不信你這麼「蒙惺惺」,不以宏觀的社會架構角度去考慮問題。說穿了,這還是你耍的政治遊戲——紅酒稅可以減;政治助理人工多多;把十幾億捐給四川,卻不理自己管治的香港市民的景況,300元像要你性命似的,說到底,你只在做場戲給中國政府看;爭取中產人士認同。

老實說,300元,幫到老人家幾多?但你擺出的姿態就令人非常反感。煲呔,俗少少講句:「你扮乜嘢啫?」,你只懂堆齊冠冕堂皇的原因,走「精面」,簡直是個偽君子!接替董建華時指自己是什麼政治家,你照照鏡啦,你未夠班!至少你拉攏不到普羅大眾的心。你似什麼?你曾說自己(笑到)似疆屍,是的,你似疆屍,還是吸血那種!

毓民應否擲蕉,見仁見智,但我們要理解他的心情。香港貧富懸殊已深,現在曾蔭權竟令民怨加劇。雖然剛過了「七‧一」,但連同迷你債件事件,未來肯定有大批人上街示威,學《蘋果》話齋,恆指狂跌,示威人數就勁升!

曾蔭權,你開心啦?!

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重陽登高去


前日跟Sarah應節去行山,由白腊行至浪茄灣。那日整天天陰陰,卻沒落雨,秋高氣爽,確是行山佳日。山景海景,早預了,卻估不到能看見多種動物。



















這幾隻牛都真係「好食懶飛」,我們去目的地途中遇到牠們,幾個小時後回程,還見牠們在之前逗留處附近吃草!













過去每年都去白腊retreat,那裡營主都認得我們了。今次行程其中一個目的,就是探那裡的「尤尤」。牠長大了不小哩,但仍然好乖好「嗲」。之後去了白腊海灘。失望是,那裡除了變成石灘,還變了個垃圾缸……


行程中見到一隻大蜘蛛。想在附近捉隻什麼蝴蝶、螳螂、螞蟻,把牠放上蜘蛛網,再看大蜘蛛如何「開餐」。可惜怎也捉不到一隻小昆蟲,惟有放片樹葉,看蜘蛛俠如何被「呃」。


我細看那個蜘蛛網,發現每隻角黏得十分堅固。我拋個小小果實上去,它竟也黏得住!回家上網查查蜘蛛網的資料,原來蜘蛛絲的強度,比同等重量的鋼還要強!我們的材料學,也是向牠們多多學習。蜘蛛,你「巴閉」啦!

前陣子寫了篇「環保為乜?」。經過今次旅程,有了更深切體會了。

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

搭lift見人心

是日補假不用上班。下午到細姨家印文件,五時左右回家。我平時下班晚,鮮有機會在這段「下班繁忙時間」歸家。搭升降機時人頭湧湧,一個中年男人的行為,令我發現原來香港人搭升降機有三大「習慣」。

升降機門一開,裡面的人還未出來,那位男士就一枝箭衝入去,他身後幾人亦隨之湧進,可憐裡面的人被層層攔住,左穿右插才出得了來。

另一行為就是入了升降機,立即「柄」埋一角,乜都唔理。結果?人人如此,無人按著「開門」一掣,後一批入升降機的人慘被如怪獸口的門夾撃。有時見到受害的是老人家,認真心酸……

最後一種是「躁狂症」。升降機還有十幾廿層才到,但在等候的「躁狂人」就連按掣十幾廿次,而且下下大力,以為這樣一定不會「飛lift」。搞笑是真係有機會「飛lift」。果真如此,「躁狂人」就x#$%!……

不知你曾否見過以上三類人(或者你就是上述三類人,哈哈!)。見微知著,搭Lift,其實就可知一個人的性格。

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

環保為乜?

現在的「環保風」,說來說去,都是要為下一代。「全城投入為藍天打氣」是為下一代;巴士上Roadshow見到不同國籍小孩,表示希望要個可愛地球,信息其實都是一樣——做人唔好咁自私,唔係你子子孫孫有排受。

不是說環保不可為下一代,但如我們終究抱著這心態去過日常生活,恐怕我們仍是自私的生物。「……治理這地,也要管理海裡的魚、空中的飛鳥,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。」(創1:27) 基督教中「管家」的概念是我們的時刻提醒。而我相信明白自然、地土、四周環境是獨立、值得被尊重的個體,理解到它們的本質價值(intrinsic value),就是人類跟環境共融的關鍵所在。

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

我認識我的羊?

今日突破的教會青少事工異象分享會,令我對青年人工作多添一份承擔感。

很後悔沒邀請教會的牧者參與。我感謝我成長的教會,因她讓我抓緊了生命的核心。但教會「聖潔」的生活,卻很容易叫我們抓不緊青年人的生命。

同事在她負責的工作坊上,播出一個少女界刂手的自拍片段。她界刂了一個「灰」和一個「死」字。播出後幾秒鐘,我已不忍再看。同事最終沒播完整套片,但她自己看過——少女界刂 手 後,讓鮮血直流達兩分鐘。細看她的網誌,原來她是基督徒,界刂手前3年在教會中受洗。

沒有人否認她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但這事對我來說實在太震撼了。耶穌說:「我是好牧人,我認識我的羊」(約10:14),我們又如何?當我們為教會的青年人人數有所增長而感謝上帝,我於教會裡的成長經歷,就往往在這時成為我的提醒——不要忘記同樣有很多青年人,因為沒人或弟兄姊妹用了不合宜的方法關心他們而離開教會。有朋友自小被教會牧養,如今連自己信什麼也搞不清。我們實在要更深入了解我們的弟兄姊妹。

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」(羅12:2)我相信,保羅不只是針對信徒的個人生活,也是對整個信徒群體說的。

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

金融海嘯「吹」出嚟

我不太熟悉經濟理論,但我知道美國的經濟弄至今日局面,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人慣於順口開河,難聽點說,不自量力,事事「吹大」,常開空頭支票。更扺死是,有人為賺錢,竟信任這班「吹牛精」,次按風暴,就是這樣形成了。

我有幾張信用卡,每次使用,總會想想自己的銀行戶口當時(不是未來)是否有足夠現金去償還款項。從前有朋友跟我說,以信用卡來先使未來錢在外國非常普遍。但普遍不等於適合你或我,甚至不等於正確,當債務纏身,又如何安然生活?

我雖無債務纏身,但相信我們多少會受這次金融海嘯影響。耶穌從前在波濤洶湧中抱頭大睡——這會不會給我們一點insight?